從檢測者到生產檢測設備者的全鏈條式造假,令汽車尾氣檢測這一重要環保舉措形同虛設,令公眾驚詫。但相比于德國大眾尾氣排放造假,這件牽涉更廣闊的丑聞,在被曝光6個月后,仍未有全面查處和深度糾正,一方面因相關部門不作為,深層則在于源頭監管缺失、部門間利益掣肘……
1
一線調查
尾氣檢測造假溯源:安車檢測、南華儀器山東遭查
觸痛中國的霧霾時聚時散,控霾手段持續升級,但在公眾敏感的汽車尾氣領域,一場從檢測機構到檢測設備生產企業造假的現象,在被媒體曝光6個月后,至今仍未見最終處理結果。這讓新近實施的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》面臨尷尬。
近日,記者獨家獲得的山東省環保廳調查報告顯示,多家尾氣檢測公司涉嫌提供造假數據。在央視2015年9月曝光山東等四省在內的機動車尾氣檢測數據造假黑幕后,各省至今沒有任何問責。
山東作為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第二大省,在曝光尾氣檢測造假后,相關部門的態度,一度被業界指責為“凸顯尾氣檢測背后利益博弈”——相比山東省環保廳調查的積極態度,濟南市環保局則匆匆回應“設備合格”,在有關部門被舉報“行政不作為”后,環保部在山東推行的尾氣大數據檢測試點企業卻遭到有關部門調查。
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我國機動車尾氣檢測造假問題突出,已經出現了系統性、全產業鏈的監測設備和監測數據造假利益鏈條。機動車尾氣檢測成了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“重災區”。
調查發現,在數據造假背后,更存在跨部門沉珂及“紅頂產業”鏈條,這導致絕大多數檢測設備在生產環節中即“裸奔”,缺乏源頭上的監管。
2015年,德國大眾汽車在美國的柴油車尾氣排放造假被曝光,并隨即成為震驚世界的丑聞,而我國這種“全鏈條式”尾氣造假,被業界認為比前者更具廣泛性和嚴重性。也因此,專家建議應對具有主觀故意的檢測數據造假行為、及相關設備生產的“留后門”行為進行嚴罰。
曾在媒體曝光三天后即表示“沒有發現不合格儀器設備”的濟南環保局副局長秦立華,在2016年2月19日接受本報采訪時則稱,目前省環保廳仍在組織調查過程中。
2
全鏈條造假
2015年9月12日,央視《焦點訪談》曝光了包括山東等四省在內的機動車尾氣檢測數據造假黑幕:黃牛收錢讓尾氣超標嚴重的車輛順利通過檢測;生產廠家指導檢測機構造假;設備生產時即存在可以更改數據的“后門”……這一新聞旋即引爆輿論,不少評論認為,公眾積極配合以車輛限行控霾,但車輛尾氣檢測卻如此造假,令限行政策打折,更有輿論對尾氣檢測之外的相關檢測真實性產生質疑。
記者發現,在上述丑聞被曝光的6個月中,除了山東省環保廳積極調查外,其他各省至今沒有下文。
根據報道,山東華興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、濟南正元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、濟南君冠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三家企業,因通過短時拔取集氣管、替換車輛檢測數據等違法手段,為多輛機動車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分別被當地環保部門罰款5萬元。
同年9月18日,山東省環境保護廳向省內各市環保局發出《關于開展全省機動車環保檢測線專項整治的通知》,要求重點檢查檢測儀器設備、檢測控制系統、數據傳輸系統等環檢線各個環節,凡存在參數修改、模擬軟件等功能,可用于檢測數據造假的或設置造假裝置的,必須停檢查處,限期整改;凡具有造假隱患的設備,要予以曝光,依法取消環檢資格,并不再對相應設備進行聯網驗收。
該通知還明確要求,“將此次曝光的深圳市安車檢測股份有限公司、佛山市南華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生產的檢測設備作為重點,實行逐臺檢查。”